健康產業蛋糕很大 |
投資界6月19日消息,今天第四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與并購大會在北京舉行。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會長、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原副主任王東進在大會上發言。 發言的題目是《完善全民醫保,促進健康產業健康發展》。 以下為文字實錄: 一、基本醫療保險是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大健康產業一般由三大板塊組成:一是以疾病為中心,以疾病治療和康復為主要目的的醫藥衛生產業,亦稱疾病產業;二是以健康為中心,以健康保護與促進為主要目的的健康保護與健康促進產業,亦即保健產業;三是以生命為中心,以提升生命質量與生命價值為主要目的的生命質量管理與生命養護產業,亦可簡稱為生命產業。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以保障民眾基本醫療需求、消除疾病風險、維護最大多數民眾最基本的健康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無疑是大健康產業最基礎、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二、全民醫保制度的初步建立圓了國人“病有所醫”的千年夢想 自國務院1994年確定在江蘇省的鎮江市、江西省的九江市開展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試點(俗稱“兩江試點”)以來,我們用了20年時間在全國依次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目前參保(合)總人數超過13億人,參保率在95%以上。政府對醫保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對城鄉居民醫保的參保補貼由初始的年人均20元、40元增加到目前的320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職工醫保、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的醫療費用報銷率分別達到75%和70%左右。具有中國特色的覆蓋城鄉13億人的全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初步建立,圓了國人“病有所醫”的千年夢想,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國際社會保障協會(ISSA)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典范,特授予“實踐創新大獎”。 三、全民醫保為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健康何以成為一個產業,而且是一個具有無限發展空間、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其基礎與依據就是有此需求。人們對于疾病醫療與生命健康的需求是多元、多層次的,一般都是由低端向高端、由單一向綜合發展的。消弭疾病風險、保障基本醫療需求則是國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只有把這個需求解決了,才有可能產生和解決更高層次的需求。事實也是如此。“十一五”以來,由于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設高歌猛進,廣大人民群眾長期被壓抑的醫療需求空前釋放,醫療衛生支出每年都以20%(有些地方更高)的速度增長,去年已達31661。5億元!是“十一五”初的3。2倍。即使扣除一部分因過度治療造成的不合理費用,為醫藥、器械、服務等帶來的是一塊多大的“蛋糕”啊!隨著人們基本醫療需求必然向更高層次保健需求、生命質量需求邁進,這為大健康產業提供了多大的商機和市場啊! 四、由疾病保險到健康管理是全民醫保發展的必然趨勢 國際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趨勢是,正在由事后補償型向預防與補償結合型轉變。而我國在全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初步建立以后,正在按照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要求,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全民醫保,提高保障績效,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加公平可持續、更加可靠的醫療保障。一些地方(如天津、青島等)也在積極探索基本醫保在疾病預防、健康管理、長期照護等方面有更多的作為,更好地發揮基本醫保的基礎性作用,提高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隨著經濟的發展、制度的完善,基本醫保與大健康產業的結合將更加緊密,醫療保險在大健康產業中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五、促進大健康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大健康產業,毋寧說是一個新興的產業,不如說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即使是產業,它也有別于其他產業,因為它有許多不同于其他產業的特質。它直接關涉人的健康、生命,常說“人命關天”,所以它是天大的事情,既是良心產業,又是愛心產業,容不得半點差池與虛妄。健康作為一個產業,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起步相對較晚,規模還不夠大,這是事實。但只要方向正確、路徑對頭,其后發優勢也是不可低估的。 之所以要提出促進健康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這樣一個命題,是因為我國的健康產業就總體而言發展是健康的,但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情況確乎存在,也就是存在一些影響健康產業健康發展的問題。譬如過度商業化、指數化,見物不見人、重商不重文的現象的確存在,至于打著各種健康產業(產品)、養生秘方一類的旗號,“忽悠”百姓、兜售其奸、行騙斂財的現象時有發生,也值得警醒。千萬不能讓少數害群之馬玷污了健康產業的名聲,把好端端的事業引向歧途。 實現中國健康產業的健康發展,當前最重要的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因為這個文件把應該堅持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都講得全面而明確了。就個人認識來講,我覺得有這么幾點是值得強調的:一是走中國特色的路子,可借鑒但不可照搬別國模式,中國文化、中醫養生等是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二是以人為本,以誠信為重,不能讓利潤綁架了良心和愛心;三是夯實WHO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增強健康的自覺性、掌握健康主動權(俗話說,疾病是吃出來的,健康是走出來的,煩惱是想出來的,“我的健康我作主”--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節省醫療費,有益于社會--是經驗之談);四是處理好“大眾”與“小眾”、“低端”與“高端”的關系,藉以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層次的健康需求;五是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內心的關系,弘揚中華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優良傳統,大力提倡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摒棄過分依賴藥物、器械、指標等以及將活生生的人變成“數據集成”或“精密儀器”的偏好。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內經》上說,法于陰陽,合于術數,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病安從來。清人鄭板橋亦有聯“青菜蘿卜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果能做到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就能像古人所言的那樣“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