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粘合”醫藥和健康險,保險業紛紛試水新保障模式 |
2020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意見著眼于加快建成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強調以基本醫療保險為基礎,進一步提升商業保險在醫療保障體系的作用和價值,緩解患者個人醫療費用支付壓力,進而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問題。 文件的出臺讓商業保險公司與藥企、健康管理公司的互動合作日益增多。近段時間,泰康、水滴、妙健康、眾惠相互等企業,紛紛探索“險+藥+健”的新保障模式,旨在利用商業保險整合支付方和藥企,圍繞用戶需求加速探索醫療健康等服務,讓患者支付更少的費用享受到更好的藥品和診療。 新技術正在構建一個新世界,數字化有潛力提升保險生態環境中的方方面面。業內預測,隨著商保支付權重的不斷增長,在“藥+險+健”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用互聯網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科技手段連接多方資源,將不斷創造出更多具有商業價值、惠及百姓的新模式。 跨界整合資源,助力藥企突破營銷困境 今年7月24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2020年醫療行業作風建設工作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重點整治醫務人員收取回扣、藥企違規營銷等行為,藥品銷售合規性要求越來越嚴格。而帶量采購政策的推進、集采進一步擴圍,使得藥企院內營銷處境愈發艱難,行業面臨著較大的變局,傳統營銷模式下的品牌光環不再,亟待尋找新的營銷方式。部分藥企開始探索院外市場,包括布局醫藥電商、與互聯網醫院等業態的結合。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7年,正大天晴藥業集團就開始嘗試“線上+線下”全渠道營銷,并且與保險公司合作,逐步從藥品生產商和制造商向健康服務提供商轉型。這一系列的轉型動作,給健康管理平臺、醫療服務商、險企三方都帶來了機會。 不僅是醫藥行業的變局,商保作為醫、藥、險、患關系鏈中的重要紐帶,在近年來與醫藥、健康管理的融合度越來越深,進一步為發揮商保與基礎醫療保險相互的補充作用擴展了空間。 根據賽柏藍統計數據,2019年商業健康險7066億元保費收入中,經測算賠付后涉及的藥品使用金額約523億元。按照國家提出2025年健康險保費達到2萬億元目標的要求,屆時涉藥市場可達約2000億元。 可以預見,健康險與藥品結合市場潛力巨大,商保作為“三醫聯動”中日益重要的支付方、藥企營銷的有力支撐和維系患者關系以及構筑用藥小閉環的關鍵部分,將使得二者的深度融合成為必然。 對于哪些藥品更適合與商業健康保險結合,西安力邦醫療產業集團藥品營銷CEO吳世建提出“新特藥、慢病藥、腫瘤藥等藥物是藥企與商業保險相結合的極佳陣地”的觀點。 商保作為推手,推進健康服務、醫藥產品保險化 商業健康險作為藥企轉型升級中的重要推手,近兩年來,已與醫藥探索和嘗試融合創新,包括藥企與險企合作開發險種,險企將藥物納入商保“用藥目錄”,藥企、險企與第三方平臺聯動,搭建處方流轉平臺,試水“保險+藥品+健康服務”資源整合的新模式等。 2019年4月,泰康在線聯合微保、上藥集團推出“藥神保·抗癌特藥保障計劃”,覆蓋社保目錄外的全部12種高價抗癌特藥,為用戶提供確診癌癥后兩年的抗癌特藥供藥保障和服務。 泰康在線副總裁丁峻峰對此表示,泰康在線與藥企合作主要是探索幾種模式:一是當藥企推出新藥時,通過保險產品來確保藥品療效;二是保險公司針對肝病、慢病等患者的用藥依從性管理,設計保險方案,如跟隨服藥次數增加保額。 2019年7月5日,眾惠相互與健帆生物聯合推出首款慢性腎臟病患者專屬保險——“腎愛保·愛多多腎病保險”,在為慢病群體提供風險保障的同時,以健康管理作為指導,提高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眾惠相互還與輕松集團、丁香園、中康資訊、美年大健康等共同發起慢病管理聯盟。此外,眾惠相互會同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福瑞醫療共同發起兒科醫聯體華西婦兒聯盟,探索“相互保險+科技”助力分級診療。 眾惠相互董事長李靜認為,保險公司作為健康管理、醫療服務、藥品福利的支付方,需要整合體檢機構、醫療資源、健康管理機構、醫藥廠商等多個大健康相關產業。同時,把風險控制能力貫穿于健康險經營的各個環節,從前期的數據采集、風險定價,到核保能力、控費能力以及能否提高帶病群體對慢病管理的依從性,通過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務降低重疾發生率等,都是保險公司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以服務為核心,健康科技連接醫藥和商保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被納入醫保范圍,老百姓在網上購買的藥品已逐漸可以直接進行醫保報銷。未來,越來越多的醫藥費用將通過商業保險來支付,有些城市甚至可以用醫保個人賬戶余額支付保費,這都將滿足更多人的保障需求。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讓患者少生病的關鍵在于服務。 “對于藥企而言,患者吃完藥才是健康管理的開始;對于保險公司而言,保險產品的銷售更不是結束,而是服務的開始。”妙健康高級副總裁、首席醫療官羅曉斌認為,“險+藥”如果要走向更長遠的落地、形成可復制的模式,無論是藥企還是險企,在產品銷售行為之后,必須通過將用戶數據“沉淀”下來,繼而不斷挖掘和了解用戶需求,在服務過程中持續為用戶創造價值,才能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要從“舊的開始”到“新的結束”過渡,健、醫、藥、保每一環節都必不可少,如何串聯起來顯得尤為重要。在羅曉斌看來,“過去,健、醫、藥、保可能處于割裂發展狀態,如今,以數據和科技驅動為主的創新融合已經出現,而未來,相信行業會回歸以患者和用戶為中心,最終會達成長久協同的發展狀態。” 吳世建表示,“國家的基礎醫療保險,定位就在于‘保基本’,但是我國超3億慢病患者的預防體系、康復體系還存在巨大缺口。”他認為,在未來,商業保險和健康管理的深度結合,將會對這部分缺口起到重要作用。想讓這一天加速到來,需要擁有數字化健康管理能力的平臺做支撐。 實際上,妙健康正在構建這樣的一個平臺,基于“妙+”、H平臺和M平臺三大底層能力,打造了圍繞“藥品+服務+保險”的一體化方案。作為數字化精準健康管理平臺,妙健康能夠通過自身能力,串聯起健康管理、醫藥、醫療服務、保險。還通過開放底層能力,賦能產業鏈建立閉環生態,實現多方共贏。 例如,妙健康目前可對外輸出健康管理、互聯網醫院、醫藥電商、健康科技的整體服務能力,能夠幫助藥企直接觸達患者,建立患者端營銷體系,搭建合規的院外銷售網絡。同時,還可以幫助險企連接健康管理,定制帶藥險。利用健康管理服務提升客戶體驗和健康水平,形成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生態圈。 此外,妙健康也正與再保公司、保險公司等,積極推進風險保障與健康管理融為一體的健康促進型保單,謀求新的業務增長點。未來,整個社會數字化進程的步伐不會停止,醫藥、保險行業提供的服務與C端更貼近,就越來越能夠抓住用戶,繼續加大數字化技術投入,擁抱健康管理,滿足用戶的健康需求。 |